鏟雪也會有性別偏見?推薦書單:《被隱形的女性》
“生活中存在著有性別偏誤的政策,只是我們沒有察覺。”
以下案例摘錄自《被隱形的女性》。2011年瑞典發起性別平等運動,使得卡爾斯庫加鎮(Karlskoga)許多的政策被重新檢驗,一位官員打趣地說:「至少那些強調性別平等的人不會去管『鏟雪』這件事」。他的言論意外讓當地人去思考:「鏟雪會不會有性別歧視的問題?」
一直以來,每當下雪時,瑞典小鎮的剷雪人員都優先清除主幹道的積雪,最後才處理人行道和自行車道的雪。然而,鏟雪的順序會影響到男女的交通。根據統計,女性步行或搭大眾運輸的頻率高於男性,例如法國的大眾運輸的使用者中有三分之二是女性;一個有車的家庭中,最常用車的是男性,在瑞典也是如此。
男女交通的原因也不相同。男性的通勤模式單純(每天出門上班),相較之下女性較為複雜,多半會採取「連鎖路線」,例如先接送小孩再去上班,或是接送年長者看病,回來的路上去買菜。 此外,若蒐集瑞典北部1985年起被送到醫院的傷患資料,會發現因道路溼滑而受傷的機率,行人是汽車駕駛的3倍,而這些受傷的行人中,大多數是女性,且女性的傷勢在所有傷患中通常比較嚴重。根據一項斯堪尼郡的研究,整個冬季,行人跌倒所耗費的醫療資源約1.08億台幣,且這個估值可能比實際數值還保守。
瑞典小鎮的看似無性別之分的剷雪順序,事實上並不符合性別平等原則。因此,地方官員改變了鏟雪順序,優先考量行人和大眾運輸使用者,他們發現這麼做不會增加鎮上的財物負擔,而且在深達3英吋的積雪中開車,遠比在積雪深達3英吋的人行道上推娃娃車、推輪椅、騎單車還容易,也能省下因行人受傷而產生的醫療支出。
從以上例子來看,瑞典剷雪順序的政策,並不是要刻意忽略女性,而是因為安排鏟雪順序的政策是由男性來決定,他們只熟悉自己的通勤模式,並依照自己的需求來定下優先順序。他們不是要排除女性,而是沒有想到女性的需求可能和自己不同,而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資料缺口,是因為女性並沒有參與規劃的過程。書中提到,「與交通相關的職位大多掌握在男性手中」,以西班牙為例,各部會中交通部的女性成員最少,「男性仰賴親身經驗來制定政策,造成政策偏頗的設計。」
推薦書單:《被隱形的女性》
小評:瑞典的例子可見女性參與政策討論的重要性。從瑞典看回台灣,今年度最受討論的性別議題之一是520新任內閣名單,在42位一級機關政務官當中,只有2位女性首長(勞動部長許銘春、公平會主委黃美瑛),以及跨性別的政委唐鳳,男性首長比例高達93%,成為民主化以來最「男」的內閣。婦女新知對此發表抗議聲明:「內閣組成應反映性別、階級、族群之多元代表性,而非充斥男性菁英的單一性。」
就筆者來看,內閣組成應反映台灣社會性別、階級、族群的多元性,當公民事務都由男性來決定,而缺乏女性或其他族群的聲音,可能就會制定有偏誤的政策。台灣真的性別平權了嗎?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。
留言
張貼留言